红灯区也要“居委会”?我们和阿姆斯特丹的夜间市长聊了聊城市夜生活
图|阿姆斯特丹红灯区
如果把城市比作一家公司,那么夜生活就是城市的一个产品——怎么能没有产品经理呢?
35岁的Mirik Milan正是阿姆斯特丹的夜生活产品经理。在任期间,Milan为这个以红灯区闻明的国际旅游城市设置了一项新制度:24小时许可制。阿姆斯特丹的酒吧可以在任何时间决定是否要开门或结业。
听起来是不是很酷?其实,早在1970年代荷兰就有“夜间市长”这个职位了,但直到近几年,这个工作才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:一方面,越来越多的矛盾发生在游客、居民和酒吧之间;另一方面,许多小的音乐现场因为盈利不佳而濒临倒闭,这种情况下,夜间市长的作用就越来越大了。
最近,英国也掀起了一番对夜间市长的讨论——当地媒体甚至把这个未来人选称作伦敦音乐产业的“拯救者”。
夜间市长真的有这么重要吗?说到底,这个职位是做什么的?新一酱约了连任两届的阿姆斯特丹夜间市长Mirik Milan,和他聊了聊夜生活以及年轻人。
图|35岁的阿姆斯特丹夜间市长Mirik Milan
新一酱:夜间市长到底是干什么的?
Milan:夜间市长(Night Mayor),又叫夜间大使( Night Ambassador),他的存在是为了让阿姆斯特丹有一个和谐又有活力的夜生活。这个人的身份是调解员,连接政府、夜生活商家和居民。
新一酱:还是没有很明白,这个人具体要做什么?
Milan:比如说有个酒吧被居民投诉了,大家说太吵,那我就要行动了。当然我不是连夜冲过去调解,那就跟居委会大妈一样了。我们会安排像圆桌会议这样的交流平台,酒吧老板和附近的居民可以坐下来谈一谈,想出一个解决方案。
图|音乐现场很可能遭到噪音投诉
新一酱:哦,那你是公务员吗?
Milan:我不是为政府工作的。虽然这个职位被叫做“市长”,但不是一个政府性职位。我属于阿姆斯特丹夜间市长基金会(Night Mayor Foundation Amsterdam),这是一个非盈利机构,收入的一半来自政府,另外一半来自夜生活的商家,比如酒吧和活动策划公司。
新一酱:你怎么想起来做这份工作的?白天要工作吗?
Milan:我在大学学的是传播学,毕业后开始做派对策划,觉得非常有意思。2012年,我听说阿姆斯特丹有夜间市长这个职位,就去试了试,发现我特别擅长——这才是发挥创意的地方啊。2年后,大家又继续选我担任这个职位。这是个全职工作,但我可不是倒夜班,虽说晚上也要工作,但白天要处理的事情更多。
新一酱:夜生活有这么重要吗?
Milan:当然。从社会角度来说,大伙儿在晚上有机会碰个头,交流一下感情;经济上呢,大家都出来消费了,刺激经济增长,又增加了就业机会;文化上看,夜生活促进了一个城市或者区域的创意产业发展。
图|阿姆斯特丹夜生活
新一酱:推动创意产业发展怎么说?
Milan:这是我们要为夜生活正名的地方。很多人一想到夜生活,尤其是阿姆斯特丹啊,荷兰啊,就会想到各种放荡和危险,但我们是从一个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夜生活的。
年轻人是夜生活参与的主力。夜生活给他们带来一个很嗨的夜晚,也有很多人在这里坠入爱河,但更重要的是,夜生活给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才华的平台。丰富的夜生活可以给学艺术、学文科或者任何背景的年轻人一个机会,他们在这段时间可以是策划人、摄影师、歌手、舞者和公关……这些都可以变成这个城市最具创意的力量。
图|阿姆斯特丹夜生活
新一酱:什么样的城市需要夜间市长呢?
Milan:这个城市得有愿意在夜间外出的年轻人,城市对夜生活也持开放的态度;有一定的创意产业基础,也就是有创意的年轻人愿意聚集的地方。
新一酱:还有哪些城市有夜间市长?
Milan:法国的巴黎和图卢兹,瑞士的苏黎世;伦敦去年提出要搞一个,应该在半年内会有决定。
新一酱:会不会有一天人们不再需要夜间市长了?
Milan:这岗位没了?不会吧。这其实跟普通市长一样,应该永远存在。我觉得人们对夜晚充满向往,就和期待一个新的白天开始一样。那治理夜间的城市也应该和白天一样。
而且,城市发展程度越高就越需要这个职位。城市发展得越好,夜生活越丰富,涉及到的问题也会越多,政府的管理压力自然很大。真正的市长又不可能24小时工作,所以有一个能在夜间“加班”的“市长”非常重要。
新一酱:会有关于夜间市长的聚会吗?
Milan:是的,我还要做个小广告。今年4月,阿姆斯特丹会举办一个“夜间市长峰会”(Night Mayor Summit),所有对夜间市长感兴趣的城市都会派人参加,大家会一起讨论城市文化、艺术、创意产业、人口流动、经济发展等等许多议题,也希望你们来关注。
新一酱帮夜间市长继续安利这个峰会(请戳阅读原文):门票已经开售,全套票价为225欧元,4月23日的峰会白天票价为95欧元——这么一算4月22日晚上的开幕酒会和夜间导览可不便宜,这也算说明夜生活的重要性了!
图片均来源于网络,如有版权问题,请联系后台。
文/ 傅超 视觉/王方宏